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农业 >

硬核战双126文案

2023-06-22 21:18:04    来源:哔哩哔哩

这是九龙的万世铭计划,同时这也是一张充满信息量的图片,比如,其中有着许多的甲骨文,那么这期视频就来稍微翻译一下这张万世铭计划左下角的这部分甲骨文。

首先,先稍微了解一下什么是甲骨文


【资料图】

甲骨文,顾名思义是镌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属于一种象形文字。

甲骨文是商朝的主要文字,现在已发现的甲骨文所记载的大多为商朝王室贵族上到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

多为占卜,也包括神话、礼仪、外出等的记载,也有些是对当时整个社会情况的描述和记载。(从时间上来看,甲骨文记载着从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的事情)。

目前,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遗存主要发现于郑州商城(河南郑州),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遗存主要发现于安阳殷墟(河南安阳)

从1899年在殷墟首次发现甲骨文到2022年11月为止,共出土记载有甲骨文的甲骨15万余块,

中国有8万余块,流传于海外的甲骨6万余块(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荷兰,新西兰,比利时,韩国),其中日本最多,在日本侵华期间他们共掠夺了12400余块甲骨。

甲骨文文字体系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距今三千多年)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商朝真实存在的重要佐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回到万世铭左下角的这张图,首先最明显的就是这个以“目”字做头,像是某种动物的字

这是“马”字的甲骨文,这张图中展示了各个版本“马”字的甲骨文的样子。

众所周知,在商朝时期,文字还没有被统一(商朝时期为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才统一文字),而且根据史记记载在商朝时期至少有800多个诸侯国(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所以同一个意思的字会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样子。

甲骨文的“马”描述的是侧面的马,被描述为身躯高大,抬着脑袋,颈部有鬃毛,前后蹄朝前,意在指行走,整体就像一匹仰天长啸的骏马,体现出了马的意气。

在古代“马”字的主要特点是马面和鬃毛,马面基本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用“目”字来代表,鬃毛基本都是寥寥几笔(常见的为三笔,在古代的文言文中,“三”可为虚数,用来指数量很多),但基本都体现出了鬃毛奋发的样子。

古代的“云”为动词,在造字时代的古人眼里,风、云、彩虹,都是奇异的存在,它们无根无源,行踪不定。

我们知道液态水蒸发上升遇冷后会形成液态小水珠或固态小冰晶,大量的液态小水珠或固态小冰晶(亦或是二者混合)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聚集后便形成云,

古人虽然并不能如此好的解释云的形成,但是他们也知道云是由于水蒸发上升(古人称之为“云气”)形成的,甲骨文中的“云”字,下边弯曲盘旋的笔画突出了云气盘旋上升的样子。

“云”字上边,有的时候写作一横,有的时候写作两横,也有倾斜甚至写成竖的,都表示天空。当云出现在观察者的上方时,便像是云出现在天空(天上的蓝色部分)的下方,

而当云出现在观察者视野的远处时便像是与天空相斜着,而当出现高度差明显大于宽度的云(如浓积云、积雨云)时就像是云朵竖直地贯穿了天空。

在古代“云”也有表示“说”的意思,有一种猜测认为,在寒冷天中,看到远方的人在说话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在说什么,不过由于人在说话时嘴的一张一合,呼出温暖的气体到外界,这些气体遇冷快速凝结成小水珠甚至小冰晶,在远方的人看来就是一团白气,就像云一样,因此“云”字被赋予了“说”的含义。

甲骨文“柳”由“木”和“卯”两部分组成,呈现上下结构,上部是形旁“木”,点明“柳”是树木的一种;

下部是声旁“卯”(mǎo),所以甲骨文中的柳字被认为读作mǎo,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留”的省略,表示在田间储积雨水的水池。

整个甲骨文的“柳”字通常被描述为:种在池塘边、喜阴耐湿的落叶树种,叶子狭长,枝条柔韧,柔荑(róu tí)花序(是由无被单性花组成的密集的穗状或总状花序)内有雌雄同蕊的花,木质结实且轻。

“卯”的甲骨文是将某种物品使劲劈开的样子。柳树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它的主枝干是会分开的。所以“柳”字的甲骨文形态有离别的含义,而关于柳树有留下的含义,则要到《诗经》时期才首次出现(《诗经》作于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前约6世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目前为止认为最早的柳树有留下的含义的记载)。

这是“彭”字的甲骨文,右边部分是“壴”(祝)字,其字形像鼓:下部像承鼓的鼓架,中部像鼓面,上部像鼓身上安插的花穗或者麦穗一类的装饰品,是“鼓”字初始的象形文形态。三点则代表对鼓面的连续击打,“彭”字的甲骨文其本义是指敲击鼓面所发出的声音,后用鼓声比喻强壮有力的马蹄声、人的脚步声,并引申为人马强壮有力的行进状态。

关于彭姓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这里就简单的列举其中最有名的说法:彭姓出自篯(jiǎn)姓(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所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 xū)帝有玄孙(孙子的孙子)陆终,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kēng),受封于彭地(今江苏省徐州),于此地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彭氏。

这是“方”字的甲骨文,方的本义是被枷锁锁住,捆绑,有“控制、把控、掌握” 的含义,也有表示方向的含义;

古时对犯人的流放为剃发,身披枷锁,流放边疆(但是“方”的甲骨文的意义被认为与仿、放、彷无关,也就是说“方”字的甲骨文含义仅包括“捆绑;被枷锁锁住”,而不包括流放)。后引申为边塞,边境。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方字的甲骨文是刀上加一横,表示以刀分物。

古代大多对犯人的流放之地为南蛮,而南蛮指的就是长江以南地区。

狭义上来讲,南蛮指的是两广地区,有时也会包括四川,云南地区(狭义上的),南蛮竟是我自己。

“刁”字的甲骨文像砍削用的武器。“刁”的本义为一种武器。后来表示刁斗,是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古代军队有一种装备叫做鐎(jiāo)斗,(刁斗)铜质,有柄,能容一斗。体呈盆形,下有三足细柄向上曲,柄首常作成兽头型,口部带流。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最初与“刀”为同一个字。

对于甲骨文中的动物的汉字,通常乘站立姿态可能些人包括我会好奇为什么将动物的形象描述为反常的站立姿态。对此,我查到以下几种猜测:

1、有可能是因为,人们在捕猎这些动物的时候,捕获到该动物时,为了作为一种标记或者记录,在捕获到的动物的骨头上,刻下甲骨文,那么,这时甲骨文的姿态就会呈现动物倒在地上时,猎人们所看到的姿态。

2、在骨头或是龟甲上刻字,竖向发力要比横向发力更舒服。

3、夏商两代已经大量使用竹简书写,竹简极为窄狭,出土的先秦简牍不足一指宽,想在上面横写是比较困难的。动物形态极具象形特征,想要横向书写难度更大。

4、因为象形字的笔顺(简笔也是),原因,大多数汉字的最后一笔都是右下部或中下部,考虑到书写的流畅度和便利度,于是采用从右往左和从上往下的顺序。

5、竖向书写反映着古人尊卑的思想,由上往下,由头到尾,对应着从尊到卑。

当然这些说法基本都是猜测,其真实原因还有待考察。

关键词:

相关阅读